.
当前位置: 绩溪县博物馆 > 文章详情

绩溪县博物馆藏几件宋代瓷器赏析

作者: 余宁莉 文章来源:绩溪县文物管理局 点击数: 2287 更新时间:2018/1/24 11:05:22

1998年,绩溪县发现一座宋墓,位置在文庙对面,县公安局位置。一共发现两件黑釉兔毫盏、1件青白釉执壶、1件青白釉盒,另有1件抄手砚未追回。现藏于绩溪博物馆,由于出土瓷器比较精美,且有很大的学术及艺术价值。下面分别描述其状貌并做美学上的赏析。

黑釉兔毫盏1,侈口,圆唇,弧腹,矮圈足,足墙稍外撇,内足有削痕。黑胎,黑釉,玻璃质釉,有积釉、流釉和飞釉现象。口沿处有铁锈色釉斑,碗内釉为兔毫状。口径12底径3.5高5.7cm(图一—图三)。

黑釉兔毫盏2,侈口,圆唇,弧腹,矮圈足,内足墙极矮。足墙稍外撇,有削足现象。黄褐胎,胎内夹砂,较粗糙。黑釉,釉面发涩,有积釉、流釉和飞釉现象。口沿处有铁锈色釉斑,碗内釉多油晶斑,出现少量兔毫状。口径12底径3.5高5.7cm(图四—图六)。

青白釉执壶,盘口,平唇,短束颈,颈部贴塑两个短圆管,斜肩,弧腹,圈足。瓜棱,贴塑扁平把,曲把流,流低于口沿部。青白釉,施釉至底部,有积釉流釉现象,积釉处泛青色。灰白胎,细腻。口径8底径4高5.5腹围6cm(图七—图八)。

青白釉粉盒,分上盒盖、下盒体。八角形,上盒盖。八角形,平顶,顶部外围有两圈八角形,弧腹,腹中部有一道突棱,平沿。顶部印满有排列有序的珠边菱形花纹,花纹并不是太清晰。下盒体。子母口,敛口,尖唇,折腹,腹部有一道突棱,平底。底部模印文字押印,不是太清晰。疑似“王小四ヾ”。施青白釉,釉施至底部,有流釉现象。灰白胎,细腻。直径4,高3cm(图九—图十一)。

另有一件砚台,具体情况不明。

两个黑釉盏是建窑产品,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,因宋时属建州建安县(今建瓯),故名建窑(历史上也有人称建安窑)。是建州文化中的一部分,该窑始于晚唐,盛于宋,而衰于元。主要是烧制青瓷、黑釉瓷、青白瓷等。其中以黑釉瓷闻名于世。有宋一代在斗茶风盛行时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。建窑以今天福建省建阳为代表,窑址在建阳水吉镇,以产黑瓷而著称。唐代始创烧,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,至清代而终。

建窑素以“盏色以青黑为贵,兔毫为上。”宋代大文毫苏东坡曾多次游览过吉州永和,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:“道人晓出南屏山,来试点茶三味手。忽惊午盏兔毫斑,打出春瓮娥儿酒。”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吟咏道:“石开膏溅乳,金镂鹧鸪斑。”

从这两件黑釉盏可以看出建窑的特点。1.胎体厚重坚致,胎色紫黑,一向有"铁胎"之称,胎体厚重,呈黑灰色、紫黑色,胎质粗糙坚硬,露胎处色沉而无光。2.釉色黑而润泽,器内外施釉,底部露胎,釉汁垂流厚挂,有的凝聚成滴珠状。釉面呈现褐黄色,银灰色和褐蓝色。因釉色细而下垂,酷似兔毫,故称"兔毫盏"。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纹,呈现着浓淡深浅、曲曲弯弯不规则的宛如西北黄土高原的丘壑,呈色上浓下淡,以至消失,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。在太阳光下,其黑色釉面闪烁着金红色的光点,盛满水其金红色光点在水中跳跃,其妙无穷。另有“油滴”和“曜变”及“鹧鸪斑”等有名的品种。3.建窑器物以碗盏为多。其造型口大足小,形如漏斗,有敞口和合口两种,以敞口为多。底为浅玉环圈足,有旋坯纹。有的器物底足刻有“进王戋”、“供御”铭文,为朝廷贡品。

兔毫盏1是典型的建窑产品,而兔毫盏2的胎是黄褐胎,未施化妆土。但釉色和建窑同类产品相差无二。应该是其它窑系当时仿造建窑的产品。建窑的产品比较丰富,主要产品以盏、碗、盘、碟为主,兼烧盒、罐、壶、灯、炉、钵、梅瓶、冥器等。

青白釉盒的型式比较精美,是北宋典型的八角形样式。粉盒,顾名思义,就是一种盛放“粉”的器具。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女子就已开始铅粉扑面、黛黑画眉,把自己变媸为妍。宋玉之《大招》中即有“粉白黛黑,施芳泽只。长袂拂面,善留客只。”之说。瓷粉盒则创烧于唐代,而广为流行于宋代。是宋代整个社会最普遍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和妇女陪嫁的用品之一。

青白釉执壶比较小巧,但造型独特。比同类器型要小很多,属于随葬明器,而非实用器。常用壶的造型多种多样,有瓜棱壶、提梁壶、兽流壶、葫芦式壶、扁腹壶等,但较普遍的特点是体形较大,都带执柄,故一般统称执壶。北宋青白瓷执壶从整体造型上来看,具有轻盈秀美,挺拔俏丽的特点,包含了均衡、协调、呼应等形式法则。北宋时期青白釉执壶主要用于盛酒和盛水之用。尤其是盛酒较多。宋代孟元老在《东京梦华录》中载:“凡酒店中不问何人,止两人对坐饮酒,亦须用注碗一副。”其中注碗就是装执壶的温酒器,说明北宋饮酒之盛。在南唐顾闳中的名画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中也能见到青白釉的执壶与注碗(图十二)。据考证《韩熙载夜宴图》是南宋时期的真迹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宋时期使用执壶饮酒的情况。

这两件青白釉瓷器应该是景德镇窑的产品,景德镇窑自五代就开始烧造青白瓷器。目前烧造青白瓷器的窑址比较多,主要分布于江西赣江流域、安徽繁昌地区、湖北鄂州地区、湖南湘江流域、还有福建等地。宋蒋祁《陶记》中载:“江、湖、川、广器尚青白,出于镇之窑者也。”印证了宋人把现在所说的“影青”瓷器叫做“青白瓷”的史实。清刘子芬《竹园陶说》中说:“近来出土之器甚多,一种碗碟,质薄而色白,微似定,市肆人呼为映青,以其釉汁微带青色也。据言出自江西,为宋所制。”诸多文献中对青白瓷的记载,反映了青白瓷的普遍性和实用性。

在一座墓葬中随葬了建窑、仿建窑及景德镇窑的产品。说明了北宋时期瓷窑的发达,瓷器产品的流通较广。竞争比较激烈。这应该与宋代取消里坊制度和宵禁制度有很大关系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,瓷器手工业的繁荣。

 

© 2017 -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:绩溪县文物所(绩溪县博物馆、绩溪县三雕博物馆)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: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地址: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华阳镇良安路100号 电话:0563-8167190 邮编:245300 皖ICP备17022286号
技术支持:亿家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75号